黑龙江省生猪产业,顺应“南猪北养”产业规律,渐次发展。回顾其发展,大致经历了生产力由落后到发达,肉品从自给不足到调出大省,由手工作坊为主向规模化、工厂化、标准化生产发展的过程,大体分为三个阶段: 自给不足阶段:建国以后,黑龙江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,外来人员大量涌入。黑龙江省生猪产不足销,肉制品企业原料肉大多来自四川、湖北等地。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91年前后。 北猪南运阶段:我国传统生猪产业集中在河南、湖南、四川等平原农业省份。随着混合饲料(玉米和豆粕)的广泛应用和工业化、城市化步伐梯次加快,生猪产业逐渐北移。 到2012年黑龙江省生猪出栏3100万头,居全国第7位,在国家区域优势农产品规范布局中,黑龙江省是生猪生产优势区。自2010年开始,生猪饲养优势逐步释放,年出省活猪保持在300万头左右。 “粮仓变厨房”阶段:去年以来,活猪出省逐渐减少,代之以猪肉出省的增加,外销猪占比达到了47%。今年以来黑龙江省生猪价格在全国居于中游水平,偶尔出现“活猪倒流”情况。呼兰某屠宰企业已有30%猪源来自吉林。 黑龙江省生猪养殖、屠宰产业的主要优势是: ●地源优势:黑龙江省地理位置为北纬43°23′-54°23′,东经121°13′-135°05′,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,与荷兰、丹麦等畜牧发达国家同处最佳畜牧养殖带,寒地黑土,是生猪养殖的天然优势。 ●粮食: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七分之一,土壤有机质含量高。近几年,龙江粮仓产量连创新高,成为全国畜量、商品粮量、调出畜量居全国首位。“一眼无边北大仓”提供有力支撑。 ●环境气候:地处中温带,四季分明,冬季漫长,以寒驱疫,使畜禽疫病少发,肉品安全形势稳定,已成为畜产品安全、健康的象征。 ●屠宰加工能力:经过多年的发展,整合与布局规划, 黑龙江省屠宰加工能力转型升级加快,肉品加工基础坚实。 ●运输:养殖业的发达,屠宰加工能力在产能上“吃得下去”。生猪在长途运输中易发生挤压、疫病感染,运输时间过长生猪还会产生应激反应,影响肉品的质量和口感。 ●猪生长周期:黑龙江养殖猪的生长周期一般为170-180天,相对要比南方养殖的猪生长周期要长一到两个月,这样的猪肉肌间脂肪含量高,肉的口感就会更香。
文章原标题:《黑龙江生猪养殖产业发展变迁和主要优势》
合作网站: 中国兽药120信息网
信息均来源网络,如果侵犯请即时联系管理员QQ:330771007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相关文章
没有相关文章
|